廉使是虎尾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廉使里東大半部。
大正9年(1920) 市街改正,原本嘉義廳大坵田堡的五間厝庄改稱虎尾庄,
並合併其周邊的數個庄,庄役場(行政中心)設在原來五間厝庄內。
1933年,虎尾庄因人口眾多、商業繁榮而升格為虎尾街。
虎尾庄合併1920年9月底為止存在的13個庄:
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的:竹圍仔庄、五間厝庄、平和厝庄、埒內庄、廉使庄、
蕃薯庄、大墩仔庄、牛埔仔庄、北溪厝庄、三合庄、湳仔庄。
嘉義廳斗六支廳他里霧堡的:過溪仔庄、惠來厝庄。
所以虎尾庄和後來的虎尾街轄有13個大字:
虎尾、竹圍子、平和厝、埒內、廉使、蕃薯、大屯子、牛埔子、
北溪厝、三合、湳子、過溪子、惠來厝。
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廉使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廉使庄」,隸屬於大坵田堡。
該庄北與吳厝庄、三塊厝庄為鄰,東與埒內庄為鄰,南邊為五間厝庄,西南邊
一小段與竹圍仔庄為界,西邊為北溪厝庄。
廉使一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為感念開基的彭姓老翁(名廉使)而來,
一是里名是因閩南語諧音黏菜而得名。
也有人認為與鹹菜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