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台灣在1895年被割讓與日本,
日本當局於1896年頒布「台灣礦業規則」,規定只有日本國民才能經營礦業,
剝奪了台灣本地人的採礦權利。
同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基隆山的礦區,以基隆山的南北軸線為界,
分為東區的金瓜石礦山及西區的瑞芳礦山(即九份礦山),
礦權則分別由日本商人田中長兵衛的「田中組」及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所取得。
當時日本國內的礦業發展已有一定水準,田中長兵衛在擁有金瓜石的採礦權後,
加上其本身在日本就擁有礦產事業,田中氏即從日本引進先進的採礦技術、
器具和大量的技術人員,並建立了從採礦到製煉的一貫體系,
奠定了金瓜石礦山的發展基礎。
田中組除了在大金瓜露頭進行開採外,也開始向下延伸開挖礦坑,
由於礦坑位於金瓜石本山,故取名為「本山礦坑」,
成為金瓜石礦區的重要採礦來源。
明治30年(1897)10月,田中組投入開發金瓜石礦山;
為了安定民心,翌年(1898)旋於本山大金瓜岩嶂東側平地間初建該神社,
明治31年(1898)3月2日鎮座。
大正3年(1914)左右遷移至現址。
1933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金瓜石礦山後,
約在1936-1937年間擴建為現貌。
神社所在地其實正是一處露頭的礦脈,
有山友闢拓了登往神社後方山頭的小徑,
順道去探勘一下…….
從另一端下來可接上石尾路步道,
前方山坡有一片裸露的土石,黑色的石塊雜染褐黃色彩。
這處山坡被稱為「黑肉坪」。
日治初期,日本商社田中組得金瓜石礦權之後, 曾保留這塊區域供當地人開採金礦,
後來改做為捨石場。從礦坑中開採出來的礦石,經過篩選後, 將廢棄的礦石丟棄在這片山坡,
久而久之,就形成今日的景象。
黑色礦石宛如一塊塊黑肉,
所以被稱為「黑肉坪」。
石尾路步道續往上行,
可通往金瓜石地質公園………
石尾路步道長約一公里,一路慢行,欣賞風景,
大約不到40分鐘,抵達步道終點,
一條寬闊的土石路,
這條土石路就是金瓜石地質公園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