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窯」是霍夫曼窯(Hoffmann kiln)的一種,由德國人佛德烈曲·霍夫曼
(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於1856年改良設計,
1858年5月27日獲得專利的一種窯,
日本人在日治時期將這種技術傳入臺灣,
但只有官營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才有這種技術;
直到國府接收後,此一技術才傳開,廣為民間使用。
外形來看,霍夫曼窯可分為像蒸籠一樣的蒸籠窯,
以及呈橢圓八角形的八卦窯。
這種窯的優點是因為窯室是像運動場跑道的環型或圓形,
可以連續燒窯而無需停工,因此在自動窯出現前很受歡迎。
目前存在花壇的這座八卦窯,
從現場模糊不清的說明牌猜測得知是在1967年興建,
但早已停產多時,目前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
現在這座八卦窯,從外表看來破落不堪,但只要走進窯裡,
又如同另一個奇幻世界,
特別是在「突破」窯門外的告示牌之後。
彰化花壇,昔日曾是國內紅磚生產的大本營之一,
在極盛時期曾有數十座磚窯。
但如今大多數已隨著紅磚產業的沒落而消失,而在順達窯業附近的
這一座八卦窯,則是少數被保留下來的早年磚窯之一。
八卦窯為一橢圓的連續性輪窯,窯燃燒方式類似八卦循環,
又因窯屋頂的二邊弧形窯壁各修飾成三個斜坡面,加上二邊的斜坡面,
共為八角形,因而得名。
共22個圓拱門、每座拱門可燒1700至1800塊磚。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快速,民國63年 (1974) 國家十大建設推展,
八卦窯產磚數量已無法滿足市場龎的需求,花墰業者紛紛將八卦窯拆除,
改建為高產能的隧道窯。
時代更迭,隨著建築工法的進步,水泥及各式新建材取代紅磚,
紅磚需求大量減少,磚窯逐漸沒落,這座八卦窯在民國 80年代停止
生產逐漸頹壞,
有幸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獲得保留,
201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見證了花壇地方磚瓦的一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