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俗諺云:「頂到通霄,南到瑯嶠。」
鹿港被清代官府指定台灣對渡內地的正港(官方口岸)之一,
由於鹿港對渡泉州府晉江縣蚶江港,吸引大量三邑仕紳家族於此通商和定居,
漢學文風鼎盛冠於全台。
鹿港在清治時期是臺灣對唐山經商最大港口,
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因港口淤積和日治時期縱貫鐵路
行駛山線,讓鹿港經濟發展停滯。
鹿港一帶往昔屬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
福興鄉今仍留有番社村,番婆村,社尾村及十五番(鎮平村)等地名。
福興鄉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泉州、廈門)一帶,
遠自明末清初,鹿港繁榮時期,陸續由鹿港及王功一帶港口進入福興,
有些跟隨延平郡王鄭成功來台,初住沿海,漸入鄉內,開荒墾殖。
至雍正年間,台灣、福建 兩地人民來往較密,戶口逐年增加,
擴散分布於現在的福興鄉。
清朝末年,福興鄉隸屬於彰化縣治馬芝遴堡。
明治34年(1901)廢置縣,轉屬彰化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明治42年(1909),又改隸台中廳鹿港支廳馬芝堡,
轄內分洪堀寮、頂厝、番社三區共11庄。
大正9年(1920)十月官製革新實施地方自治,
除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鎮平、麥厝、廈粘、頂粘自有住所番地之外,
餘番地統稱為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
各庄設有保甲。
社尾村位於員大排右岸,番社的尾段,因此稱為社尾。
村內有粿店仔、浮景、社尾等聚落,
粿店仔鄰鹿港市區,早期有粿仔店舖,因此得名。
地處鹿港第一公墓邊陲地帶的粿店巷,有一嘉慶年間古墓。
燈號浯江,應是金門衍來……
金門陳姓宗派共計十五支,浯陽即陳田、陳達直接嫡傳。
其他十支祖先(湖前一郎派、十郎派;夏興六郎派;
成功八郎派、九郎派—九世遷島美;陽翟七郎派)等支派為通公所傳,
則在往後數朝,有漳、泉一帶陸續遷入。
金門陳氏宗派約為十五支,而一般俗稱十三陳。
墓主人陳正軒,享年七十一歲。
這在當時已可稱之為壽,故墓碑上特別註記 ……..
前翻偶遇,墓塚草茂掩沒,
趁清明過後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