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法國與越南簽署的《第一次順化條約》,法國軍隊強迫當時的越南政府
承認接受法國的保護,導致越南實質上被納入法國的殖民地範圍。
同一年,清政府軍隊前往越南支持當地政府,以驅逐法國軍隊並維持現狀,
因此兩軍會面,戰爭一觸即發。
而後隨著中法雙方的談判失敗,
法國在1884年8月試圖將戰場擴大至清朝的重要區域。
法國政府認為台灣是容易攻下的目標,並嘗試在1884年8月1日登陸基隆,
並於同年10月8日在淡水登陸。
當時的淡水是開放國際貿易的港口,而基隆則因鄰近煤礦可提供戰場所需,
因而有其戰略重要性。不過當時的清朝駐軍早已對法國攻擊有所防備,
所以抗禦了法國從淡水登陸,
並成功在基隆圍剿法軍,使其無法掌控基隆的煤礦資源。
整體而言,當時約五千法軍部署在基隆,
其中大概有五百名法軍陣亡於此…….
1884年12月15日,法軍英雄杜奇尼(Duchesne)上校,
乘炮艦蝮蛇號(Vipere)抵基隆。
次年1月6日,法國亞非利加第三大隊援軍917人抵基隆,
1885年1月10日中午,即迫不及待地向大牛埔、大水窟等地中國守軍發動攻擊,
雙方激戰直至下午。
當時曹志忠馳兵援救,愈戰愈勵,林朝棟更是督勇力戰一日夜,
法軍於當天夜晚退離。
1885年1月25日,法軍抵達可通往八堵谷地的狹路,
接著乘清晨一路分攻大水窟、圓窗嶺,另一路則抄襲深澳坑後。
26日清晨,法軍乃先向我國軍隊發動猛烈炮轟。
林朝棟馳往援救,適曹志忠楚勇亦前來夾攻,法軍乃稍退,
惟隨後又增兵千餘前來接戰,以百人奪據月眉山,
並分犯大水窟及圓窗嶺一帶……..
圓窗嶺在當時可說是主要的戰區之一。
其後已未割台,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明治廿八年六月三日,
率軍自瑞芳出發冒進爛路到達圓窗嶺,在此地指揮攻擊基隆。
事後據說設「圓窗嶺司令所紀念碑」以資紀念。
查對其址,即在今天韋昌嶺營區之內。
又、日治時期基隆地區為礦產運輸,1910年成立基隆輕鐵株式會社,
共修築有三條台車路線,其中第一條路線是「瑞芳線」(後改稱「三爪子線」),
由基隆田寮港經深澳坑、龍潭堵、柑子瀨(今瑞芳)、九芎橋,最後抵達
終點三爪子(今猴硐),於大正元年(1912) 12月通車,除了作為客貨運運輸外,
主要是連通這個區域煤礦廠運輸到基隆港。
1914年為了運輸效能,在今日基隆市信義區培德路14巷處
修築一道長約450公尺的斜坡索道,並打通180公尺長的
圓窗嶺隧道………
韋昌嶺營區昔日曾作為外島官兵前往
金馬地區的候船住所。
站上圓窗嶺,可以遠眺基隆港市,
夕照時分,另有一番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