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於開闢之前,為半線社、阿束社平埔族之地。
漢人移入形成漢人街庄後,音譯為「和美線」。
因地當漳泉接觸地帶,
寓意漳泉和睦相處,創建美好地方,故名之……
相傳先民移台,來自漳泉二地移民,係以詔安圳為界,
以東大多為漳州移民,以西則多為泉州移民生聚之所。
本鎮地區古為平埔族原住民半線社、阿束社故地。
明永曆十八年設北路安撫司於半線(彰化市)執掌
地方治安暨撫番,總護諸將,察治姦宄,凡兵民之政皆屬之。
永曆十九年派左武衛武平候劉國軒率兵駐此,
自此兵丁開拓半線社與阿束社,
是為本鎮開闢之始。
繼之泉州人施長齡、楊志申,以及清康熙中葉時泉州人吳洛、
黃榜等來線西堡墾殖或自鹿港登陸,或自諸羅北上,招工買牛,
引水開地,各地逐漸開闢。
乾隆五年楊志申、施士安又開創福馬圳。
東西第三圳於乾隆三十一年復由楊志申開創,灌溉系統大備。
迨至道光十年,本鎮即有三十六莊,以地大闢矣。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塗厝厝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塗厝庄」,
隸屬於線西堡。該庄東隔大肚溪與汴仔頭庄、大肚庄相望,
南與柑仔井庄、頭前藔庄為鄰,西邊為月眉庄、埤仔墘庄,
北邊為溪底庄。
大正九年(1920),該庄改制為「塗厝厝」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彰化郡和美庄,
大字下有「塗厝厝」、「嘉寶潭」小字名。
1943年,和美庄升格為和美街。
戰後和美街改制為和美鎮,隸屬於彰化縣,
大字亦改制為里。
昔時民宅皆以泥土與稻草為材料所築成,
「土」與「塗」同音,又因土造民宅為數眾多,
所以取名為「塗厝」。
塗厝分為頂塗厝、中塗厝及下塗厝;
聚落以頂塗厝最為聚集;
此間以陳姓為大宗;
具或北側尚存昔日庄長陳錫奎之洋樓建築。
文獻資料上曾見塗厝陳氏祖厝的老舊照片,
依稀可見其華美之極;
踏遍巷內曲弄,發現許多土厝殘跡;
不愧得塗厝庄之名……
然以遍尋不著此宅之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