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集集林尾集集大橋下的集集攔河堰是全台最大的水資源調度工程,
係屬於6年國建設計之水利工程,在設計上不僅多功能、多樣化,景觀雄偉、壯麗。
攔河堰在濁水溪上游的獅仔頭山隘口處水源,
蓄存利用以供應中南部農田灌溉引水之用,
堰體長353.5公尺,共設十八座排洪閘門、四道排沙閘門及魚道一座,
蓄水量約944萬立方公尺,可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用水、
下游農業用水及公共給水,功能卓著。
集鹿大橋位於集集攔河堰上游約兩公里處,
因橫跨濁水溪橋樑連結集集與鹿谷之間,故稱為集鹿大橋。
集鹿大橋橋樑設計新穎,採用斜張橋方式興建,於興建過程中碰巧遇上九二一地震,
斜張橋及主塔部分遭受震害,加上集鹿大橋為世界上第一座因地震破壞的受損的斜張橋,
並無斜張橋整修經驗,因此備受矚目。
震後的集集大橋於民國93年8月5日整修完工通車,
縮短了集集與鹿谷之間的來往車程。由於斜張橋的宏偉壯觀,
成為了南投新地標,
廣告商特地前來拍攝取景,
更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拍照留念。
眼前的溪床即是濁水溪中游……..
濁水溪主流上游名為霧社溪,發源於合歡主峰與合歡山東峰間的武嶺南側,
源頭標高2880公尺。流至春陽東納塔羅灣溪,續流至萬大和萬大溪匯流後,始稱濁水溪。
濁水溪上游大致成閉塞曲流,高峰錯綜、河谷深邃。
與各支流的會合點,常見明顯的迂迴流路,
是該溪上游部分地形特徵之一。
濁水溪中游流經水里的河景,可見遠方的玉峰大橋與西巒大山。
在水里龍神橋附近與陳有蘭溪匯流,為上游段、中游段分界線,
經集集攔河堰(林尾隘口),在二水鼻仔頭、林內觸口為界,
中游段在此結束,
流出八卦台地與觸口台地之間山口,便流入下游段。
中游段濁水溪水流平坦遼闊,自上往下河谷漸行開敞,
以河階地形及台地為主,在清水溪與濁水溪的合流處,
主要有平頂埔臺地及竹山河階群;
中游北岸屬埔里板岩山地、集集山脈、南投丘陵
及八卦台地等;南岸屬玉山山塊、鳳凰山山脈及竹山丘陵等。
在濁水溪支流東埔蚋溪的兩岸,流經鹿谷鄉形成發達的河階地形,
統稱為鹿谷河階。在鹿谷河階的東方有大水窟臺地,臺地由砂礫層所形成,
是濁水溪中游的主要地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