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林尾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林尾庄」,隸屬於集集堡。
該庄北及東與集集街為鄰,南邊隔濁水溪與大坵園庄、後埔仔庄為界,西邊為隘藔庄。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南投廳。
大正九年(1920) ,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集集」大字,
隸屬於臺中州新高郡集集街。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林尾,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此外,本地區尚有山腳、公館、浦底、草嶺腳等聚落。
林尾陳宅永福堂,位於集集鎮林尾里的一座宅第,起建於1840年,
是集集鎮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2004年被列為歷史建築。
永福堂古稱「草嶺腳」,該宅源自於居住於當地的陳姓家族,
陳家三大房祖先由福建漳州海澄,渡海來台開墾,大房定居於竹山,二房在社寮,
三房則在集集開墾。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 ,陳家二房陳講三先生於永福堂現址定居開墾,
該宅由其派下族人陳朝聘以及其子陳仲璉於1840年所起建,為閩式合院建築。
因為陳家以從事稻米跟糖的買賣至大陸起家,宅第建材皆使用大陸雲南購入的肖楠木,
結構以肖楠木榫接而建成,即便經歷921大地震的洗禮,宅第依舊完好。
建屋距今已超過180年,為集集鎮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
古宅曾於1919年翻修屋頂(原為「西施脊」),並將部份屋身改為磚砌。
1988年屋頂則改為鐵皮波浪瓦。宅第正身為木構造,金形瓜筒、步口通、吊筒、員光上,
壁堵上皆有精美彩繪,室內除木構造外,壁堵亦有精美彩繪,
宅後院則有百年果樹林,由各樹樹齡可見在地先民開墾的軌跡。
該宅第現由陳氏家第十七世後人陳嵩山先生管理,
主要用於家族祭祀使用,陳家子孫則居住於老宅旁邊,並經營友善農場。
「故鄉林尾」是「永福堂」現任主人陳大哥的新事業之一,
陳大哥說他在內地奮鬥了很長一段時間,回過頭看,還是覺得台灣才是
一個他想長久打拼的地方,回到台灣後,就在想自己能做些什麼,
正好看見自家有片雜草叢生的土地,決定栽種洛神。
當陳大哥回到故鄉後,
回想起童年時田間抓泥鰍、釣青蛙、烤番薯、灌蟋蟀
的無憂記憶,喚起了他外出多年後回鄉里的意念,
更堅定了在這重新開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