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始祖自唐末入閩開基(泉州賢坂)迄今逾一千多年,開枝展葉,瓜瓞綿綿,
以移居臺灣創業發展尤盛,已知的有彰化東螺、四塊厝、鳳山中莊、大甲鄉、
后里鄉、神岡鄉……等地。
后里賢坂張家祖墓由三座古墓組成,
分別為張彩臣之墓、張青雲之墓及張堪等六人合葬墓等,
此墓群皆建造於日治時期,
張彩臣墓造於大正13年(1924)。
張彩臣生於清同治 5 年 ( 1866 ) 清領時期例授儒林郎,擅於國術,
日治時期曾任保正及大甲支廳參事等多年,
曾獲日政府頒授紳章表揚。
張青雲墓造於大正14年(1925)。
張青雲生於清咸豐2年(1852),為前清例貢生,世代務農並經營糖部,
明治32年(1899)投下巨資開鑿后里圳,由枋寮引大甲溪水灌溉墩仔腳一帶數百甲土地。
日治時期明治33年至大正9年(1900-1920)擔任內埔區長,
明治41年(1908)籌設后里公學校(即今內埔國小)為地方教育開先河。
張堪六人合葬墓則造於昭和10年(1935)。
張堪係為張青雲次子,生於清光緒7年(1881),
大正9年(1920)日人實施地方改制,內埔區改為內埔庄,
張堪被任命為首任內埔庄長。
昭和10年4月21日發生墩仔腳大地震,張堪與妻陳氏、嫂林絨、助役張花
及妻梁氏、黃氏等6人罹難,合葬於此墓。
墓群之材料有泥土、青斗石、水泥等,
其墓手多以雕刻裝飾,
因建墓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
其中張彩臣墓較偏於傳統墓式雕刻精美,
張青雲墓以石雕、洗石子裝飾,設有石桌石椅,佔地極廣;
張堪等6人合葬墓則設有石燈籠,
墓手以洗石子裝飾,作工精細。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士紳大型墳墓,規制完整,
墓體雕刻及洗石子作工精緻,與地方重要人物關係密切,
具歷史文化意義。
日治時期后里地方顯赫士紳家族不只賢坂張家,
可是家族祖墓可以保持完整至今堪稱古蹟者卻寥寥可數,
由此可見賢坂張家子孫兢兢業業,
慎終追遠,重視世代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