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稱之為東勢角,因為當時漢人開發足跡(今豐原區向東經石岡區至極東邊)。
日治時期1895年劃歸臺灣民政支部(隔年改為臺中縣),1897年劃歸臺中廳葫蘆墩辦務署,
1901年改為臺中廳東勢角支廳「東勢角區」,
1920年臺灣總督府將臺灣改成五州三廳制,
再改制為設臺中州東勢郡「東勢庄」,
1933年升格為「東勢街」。
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東勢區「東勢鎮」。
以前東勢鎮聚居開闢中橫公路的榮民,加上大雪山的林業和附近的果農業,
小鎮相當富有。 光景好的時候,鎮上戲院、酒家比鄰,小小鎮上有金城、
東宮及衍延三家戲院。
除了東宮還有外牆軀殼可供憑弔之外 ,衍延只留一片空地 ;
金城更是已改建住宅不復記憶………..
本街南北綿延八百多米,穿越東勢鎮心,
第一至第五橫街以及忠孝街縱貫其間;位居南平里和東安里交界處的
第三橫街南北兩側的區段,堪稱「街心」。
昔時,街心以南客棧、酒家、打鐵店林立,
街心以北布莊、香店、秤店、茶行、中藥局、碾米廠、
委託行、銀樓等等各色各樣老舖雲集。
東勢是東西橫貫公路幹線的起點,
1956年至1960年開拓期間,
參與建設的榮民、兵工一到假日就湧入東勢,
在地人喚作「舊街路」的本街是休假去處的首選,
客棧、酒家應運而設,不過日後橫貫公路的通車及梨山的開發完成,
隨著開拓者和伐木工解甲還鄉而逐漸走入人去樓空的景象。
時代的遞嬗催化本街的演進,
而這條舊街路更見證了庶民生活的變遷。
九二一大地震前,鎮民順應社會發展腳步轉換消費型態,
又加上老舖店主年事已高,部分老舖已然轉手由房客經營,
連棟街屋的居住型態也有了變化。
本街,東勢發展最早的一條商街,當地人稱它為「舊街路」,
狹窄的街道上,兩旁商家賣的不僅只是生活上的必需品,還有東勢人對
故鄉的思念與童年的記憶,
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商家,很多都是從阿公那一輩就開始經營至今,
每家店都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要說東勢鎮上有什麼特色的街,
本街絕對是最亮眼的地標……….
本街最令我印象深刻,沿著陡坡而建的房屋,前面看是兩層樓,
實際上後面卻有五層樓高,內部的空間設計也相當特別,前面做店面、後面是住家,
從住家窗戶往外望,正好可以眺望美麗的大甲溪;
沿著陡峭的樓梯往下走,底下又是另一個洞天,
這種依照東勢山城地形而建的房屋,
呈現了相當特別的建築風格,
經歷地震之後的東勢,
決定以本街作為社區重建的
第一個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