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里位居澎南區西側最尾端,東接嵵裡里,

北隔馬公內嵵與案山里遙望,西北方隔海與

無人島「四角嶼」對望,

西邊離海約O點七七公里處,有一雞籠嶼(無人島)。

地名源由根據村廟的「靈德溫王廟重建碑記」所記是:

「邑之東南,有一石穴奇景,穴為一條海溝,深入崁下,

岩石有一小孔朝天,每遇海風起處波濤洶湧,崁下直沖石穴,

水煙則由小孔冒出地上蔚成奇觀,

遠聞其聲有似風櫃,故取邑名曰風櫃尾」。

風櫃尾蛇頭山為突出的小半島,因形似蛇頭而得名,

過去多做為軍事管制區,與馬公港金龜頭砲台遙遙相望。

1622年8月2日,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築建澎湖的堡壘,

擇址風櫃尾蛇頭山,約於12月間完成3個稜堡,

次年1623年6月,因颱風豪雨導致城牆損壞,

根據翁佳音〈澎湖紅毛城的歷史〉一文,風櫃尾城具備完整

防衛能力、正式完工時間,約莫在1623年9月間。

1624年,明朝艦隊圍攻風櫃尾城(即風櫃圍城戰),

1624年8月24日,荷方再度召開內部討論,商議是否拆除澎湖

風櫃尾城,研議後定案拆除,並於8月26日動工拆城。

8月30日長官宋克先行啟程前往大員,

在3月拆毀的城砦原址開始興建堡壘,

即後來的熱蘭遮城。

此後荷蘭城堡舊址所在的蛇頭山僅剩土垣與濠溝,

陸續為大明帝國、東寧王國、大清帝國、日本帝國和

中華民國作為軍事用地,2001年11月2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

登錄名稱為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並開放為觀光用途。

荷蘭東印度公司建城所在的蛇頭山,風櫃尾人俗稱「死番仔城」,

除1624年和明軍交戰陣亡的荷蘭外籍士兵外,

1885年(光緒11年)法國海軍孤拔發動澎湖之役率艦占領澎湖期間,

約莫200至300名、染霍亂病死的兵士皆埋葬於此;

又明治41年(1908)4月30日,日本海軍的松島艦在風櫃海域意外爆炸,

艦上222名人員死亡或失蹤;

園區內尚保存有當時所建之紀念碑等。

本想順道走訪小百岳,

因園區正值道路施工管制,

遭工作人員驅離遂作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