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里原名雞母塢,相傳聚落西方有一個小山,山頂平坦,
頂上稍成凹形狀似雞巢,即似母雞臥巢在孵蛋狀而得名。
聚落的西邊有一座小丘陵,平坦的丘頂上稍成凹陷,形狀有如雞窩,
俗稱為雞母塢山,而被稱之為「雞母塢」。

清康熙35年(1696)的《臺灣府志》稱為「圭母灣澳」,
乾隆中葉的《澎湖志略》才稱為「雞母塢」。






五德里的居民有歐陽(歐)、吳、蘇、董4個姓氏,
其中以歐陽為最大姓。民宅大多分佈在今201號縣道以西,
大致上以貫穿聚落直通201號縣道的社區道路為界,
分為頂寮、下寮及山邊3個聚落。



道路南側稱為頂寮(又叫頂甲),居民全部姓吳;
道路北側、公廟東側稱為下寮(又叫中甲),居民都是歐陽姓,
歐陽宗祠就建在公廟的東南側;
道路北側、公廟西側到雞母塢山東麓一帶,
稱為山邊(又叫西甲),居民也是以歐陽姓為主。




清代及日治前期稱為「雞母塢社」,隸屬於裡澳。
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與山水合併,改稱水塢里,
民國四十年(1951) 為實施地方自治選舉,
又獨立改名為「五德里」。



根據在地居民口述,是因為雞有五德:
司晨不失時一信也;近前敢鬥一勇也;見食相呼一義也;
足搏距一武也;其頭戴冠一文也。





五德里北隔馬公內灣與菜園、石泉遙望,
東接鎖港,南臨山水、井垵。









歐陽姓的開基祖歐陽三可能在明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3)
由泉州遷居澎湖,先在雞母塢南麓搭寮開墾,後代子孫才遷到現址。
吳姓開基祖吳丑在明末由金門烈嶼遷居嵵裡,
第二代在清順治元年(1644)遷居雞母塢。
蘇姓則先由福建遷居豬母落水,
部份後代曾遷到桶盤,再遷回雞母塢。





據說五德里的先民起先都住在「雞母塢山」南側的「殼仔坡」一帶,
附近還有一座小碼頭(稱為「泊船垵」),是清時期澎湖內海僅有的
兩個小港之一(另一個是大案山)。
後來為了躲避海盜才遷到雞母塢山東側,
聚落的北、東、南三面都有旱田,
但是因為土地不夠肥沃,自古外流的人口就相當多。





明治33年(1900)日軍著手闢設雞母塢堡壘(砲台),
將雞母塢山徵收為軍事用地,禁止居民進入,泊船垵的小碼頭
也改為軍方碼頭(習稱為「陸軍橋頭」),只保留山丘西南坡下
的海濱做為公共墓地。



昭和17年(1942)聚落東南方今201號縣道以東的旱田又被徵收
去闢建軍用機場(今五德營區),同時還在機場北方的窪地設置
一座欺敵用的水泥假(餌)砲。


日治時期雞母塢聚落北岸的潮間帶上就有居民修築的9口石滬,
澎湖廳也在今五德國小北面新建一座碼頭(俗稱「後壁橋頭」),
來做為和馬公對渡的新口岸。



民國六○年代牡蠣養殖業興起之後,
後壁橋頭附近也設有深水延繩式的牡蠣養殖場。
橋頭逐漸傾頹之後政府又在威靈宮正北方興建一座小型的漁港,
民國86年(1997)修築一道長約73公尺的海堤迄今。





目前五德里的旱地多已廢耕,聚落中的居民大多是老人或公務員,
所以聚落的範圍並沒有太大的擴展。
因此有大約15間的傳統閩南式建築被保留下來,


尤以在雞母塢山東側的五德里71號、72號、73號、
74號、77號、78號、79號、83號等8間民宅
最具代表性。
此宅內掛有延陵衍派的牌匾,門上的楹聯也有著延陵的藏頭,
是吳家古厝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