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舊地名稱為「雙頭跨」或「雙頭掛」,

文獻資料對地名並未有任何的解釋。

今謂橫跨在二山、二區或二丘之間,如「雙頭掛蔡氏開澎祖於明崇禎17年

(1644)由金門遷澎時,擇拱北山與獅山中間之低窪地耕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不但地理上占優勢,兩邊都有山跨,就將社命名為雙頭跨。」

故初期命名的原則與自然環境的地形有密切關係。

戰後本地改稱為「興仁里」,仍有紀念蔡進士「興仁」之意。

可將其歸為佳言吉字的命名類型,

然已看不出原來地名的原意……

據《澎湖紀略》與《澎湖廳志》記載為「雙頭掛」社可知,

皆為林投澳的管轄範圍。

日治時期稱為林投澳雙頭掛鄉,隸屬大山澳辦務署管轄,

屬現在湖西部分的行政區,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

日治初期歸「大山澳務署」,後改屬「隘門辦務署」,

直到大正九年(1920),才劃歸為「馬公街」。

民國37年(1948)本地的漢文先生蔡元榮鑑於四周丘地多

已遭剷平,社里已無山可跨,而建議改名為「興仁里」。

戰後本里改名為「興仁里」迄今,部分地方被規劃為

興仁水庫,部分地方被規劃為軍事用地。

由於聚落用地大量被徵收,使得居民靠山無法生活,

興建水庫後又無海可專靠,外出謀生者居多,人口外流嚴重。

蔡姓先祖蔡鳴震於明崇禎年間由福建金門遷徙至本地開墾,

其後裔繁衍後分別往東文里、案山里、井仔垵、湖西村、鼎灣村、

西嶼鄉赤馬村等地發展,稱為雙頭掛蔡氏。

明崇禎17年(1644)金門的蔡鳴震又率領瓊林蔡氏新倉二房

及新倉三房族人渡海,到原稱「窩裡」(今興仁水庫南端一帶)

「前寮下」搭寮捕魚,後來蔡氏因為不堪海盜侵擾,而內遷到今

澎22號道路以西,俗稱為「破厝桶」一帶居住。

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

聚落分頂村、東村;頂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

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

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24(1844)年中式,

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

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6年(1801),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

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

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

道光17(1837)年秋試中舉人。

道光24(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

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

咸豐9(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

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26(1846)年,回鄉祭祖,

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

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

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

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

正立面為凹壽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

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

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

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

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

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101年(2011-2012)

進行修復工程,

恢復進士第以往之樣貌……

進士第於1988年公告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另外,進士第的東側舊屋舍為蔡廷蘭出生地,

門楣上有「瓊琚園林」字樣,表示蔡家是由金門瓊林移居此處的。

屋內正廳有道光22年(1842)澎湖廳前後任通判玉庚及王廷幹

聯名所贈匾額「鄉國善士」,嘉許蔡廷蘭對於澎湖的貢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