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寮村地名由來,為先民初來本地時,於山後海邊搭寮定居,
形成聚落後即以後寮稱之。除後寮村的聚落外,還包括東長岸
與西長岸兩聚落。

本村先民許世朝、許世聘兄弟二人於崇禎末年由金門遷入定居;
另顏昌等叔侄三人亦於永曆15年(1660)由金門後浦遷至本村定居。
清領時期本村分為兩個聚落群,分別為長岸社及後寮社。





據《澎湖紀略》記載可知,即本村於清領初期屬瓦硐澳,
雍正5年(1727)由於人口增加,由瓦硐澳析出通梁澳,
故至清領中期時,本村分別為瓦硐澳及通梁澳所管轄,
兩個聚落分別以後寮社及長岸社名之。
至清領晚期,長岸廢社,僅存後寮社名。

日治時期將長岸併入後寮,成為本鄉最大的村落。
稱為瓦硐澳後寮鄉,隸屬頂山澳務署管轄,之後行政區域屢有變動。
戰後延續日治時期合併長岸,稱為白沙鄉後寮村迄今。






本村居民大部分半農半漁,由於人口逐漸增加,
及農漁業不振,為謀求生活,均紛紛遷出,往臺灣本島尋求發展。
古厝也荒廢不少,許家古厝尤為代表…….








社內區分為路南、路北、尖山仔三個區域。
其中,葉、方、盧、洪、顏、宋、許、陳、柯、
莊諸幸分居(路南)、(路北);黃、王、蔡、康、鄭諸姓居(路南);
林、吳二姓居(路北);(尖山仔)僅洪氏三戶。








日治昭和時期,全社有三合院217間。
其中,許氏最多有68間,可見其為後寮主要大姓。
按後寮社諸姓除柯姓由同安、古浪嶼徙來,
其餘葉、方、盧、洪、顏、宋、許、陳諸姓
皆由浯江徙來。




白沙鄉後寮村許氏宗祠位於後寮村83號,
許姓為後寮村第一大姓,根據民國93年澎湖縣戶政單位之統計,
村內該姓氏之居民計有145人,約佔全村總人數18.8%。






後寮村許氏宗祠,清領時期本地許氏先祖每年冬至之日,
必雇船前往金門祭祖;至日治時期仍未間斷。
後改為會合全澎宗親聚集,在菓葉祖廟隆重舉行祭祖大典。







清道光25年(1845),因許氏各地宗親繁衍日眾,
且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跋涉倍極困難,遂改由各地宗親自行祭祀。
後寮許氏亦於本年分大祖、私祖
於每年冬至一日及二日前輪流祭祀,
並由輪值祭主邀全體親族聚餐。







民國69年(1980)冬至祭祖之日,諸族親目睹祖祠
年久失修破舊不堪,乃提議籌建家廟,於民國70年(1981)冬
組織許氏家廟籌建委員會,民國72年(1983)破土興建,
於同年10月竣工。


此間許家古厝裝飾極為華麗,
論其精美程度,在澎湖地區應該算是數一數二,
可惜殘破的也很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