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島燈塔,古稱西嶼塔燈,是一座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
西南端吃仔尾的燈塔,為臺灣最古老燈塔之一,隸屬中華民國
交通部航港局管轄。
該燈塔下轄3座燈塔及燈杆,
為查母嶼燈塔、浮塭燈杆以及海墘岩燈杆。

清乾隆時期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古塔之舊址,
依「西嶼塔燈碑記」所載西嶼塔燈始於清乾隆43年(1778)
由台灣知府蔣元樞與澎湖通判謝維祺捐資,與船戶及廈門郊行
共同捐募,就於西嶼外垵高地杙仔尾小廟原塔址重建浮屠形制
七級八角石塔「西嶼浮圖塔燈」;
每夜燃燈,光照海上,是為燈塔之始。





清道光3年〈1823〉燈塔再經澎湖通判蔣鏞與水師提督陳化成
發起籌款重修。道光8年〈1828〉重修廟宇,並在該七層八角形
花崗石塔內裝置樓梯,上裝3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遮蔽東北面,
燈籠頂架於梁上,樑下吊一根1尺8寸之8號鉛絲,
下端裝設直徑大約1尺之金屬鐵環,紮置鐵鍋一隻,
內部再盛花生油,以5分粗1尺長棉紗芯點火,
利用聚光透射原理強化光線射程,並派人看守。



清同治13-14年〈1873-1874〉英國人韓得善(David M. Handerson)
與福州關稅務司重新勘查基址,之後將舊塔廟拆除重建洋樓。
另在舊址左側方重建鐵板式新塔,界址前後長200呎,寬154呎。






清光緒元年〈1875〉由海關哈爾定總工程師另建新式燈塔,
塔身為圓形鐵造,底部直徑2.5公尺,塔頂塔身高度比為1比2。
燈塔自臺座至頂為38尺(11.52公尺),自海平面起高15丈8尺
(47.88公尺)。裝4等旋轉透鏡燈,點二芯煤油燈,
亮度500燭光,每30秒連閃白光2次,光達15海浬(27.76公里)。
另配備3座鑄鐵霧炮。並建有宿舍,派人駐守。
清光緒5年〈1879〉建氣象觀測所,
所收資料按月匯送上海徐家匯氣象台。






日治時期明治28年〈1895〉依慣例將氣象資料送呈香港天文台。
明治29年〈1896〉始將氣象資料改送台北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
大正4年〈1915〉塔身漆白色用電石閃光燈,每5秒閃白光1次(燈光白色
明3秒、暗2秒),光力約1,700支燭光。
昭和13年〈1938〉年改用煤油白熱燈,光力52,000支燭光。
昭和19年〈1944〉二戰期間受到盟軍飛機轟炸,不過損失輕微。






民國55年〈1966年〉年改裝4等旋轉透鏡電燈,
光力增強至800,000支燭光,光程距離為25.1浬。





清乾隆43年〈1778〉立「興建西嶼塔燈碑」石碑一座。
清乾隆44年〈1779〉立「修建西嶼塔燈落成碑記」石碑一座。
清道光8年〈1828〉由各方共捐佛銀伍佰元,經(福建澎湖水師協鎮府
孫得發,暨侯補州牧借補澎湖通守蔣鏞)立「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



清光緒16年〈1890〉在西側外牆立有洋人十字架碑一座,
撰有「Nelly O’Driscoll」(1882-1890)之氏名。
1985年4月17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列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