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灣神社(カウワン祠)於昭和13年(1938)3月9日鎮座,
社格為「祠」,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神社殘跡位於現今花蓮秀林的景美國小後山麓一帶,
神社遺跡經當地居民有整理過,
2011年4月登錄為花蓮縣歷史建築。



神社一共分三層,第一層有一座鳥居、第二層為參拜道與
御手洗殘蹟、頂層有本殿基座等殘蹟。



加灣部落舊稱「卡烏灣」( Qowgan ),為「大竹子」之意,後譯為加灣。
原屬於佳民村,民國42年與三棧部落並為一村,初名為加灣,後改為景美。







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
發祥地Truku Truwan,為臺灣西部的南投縣境東北一代山區。
部落原位於加禮宛山北峰東側山麓,巴拉丹部落的南方約2公里,
卡奧灣部落舊址下方山麓,遷至現在加灣部落後方的山谷內。







日治時期,政府為了管理之便,
又將部落族人搬移至現在的加灣部落。









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殖民政策,第一階段施行「國民精神總動員」,
展開皇民化運動,要求民眾參拜神社、家庭奉祀「神宮大麻」等,
更推行一庄一神社運動,許多部落神社就在此時開始興建。







加灣神社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景美國小後山一帶,
於昭和十三年(1938)三月九日鎮座,社格為「祠」。









擁有超過85年歷史的加灣神社,同樣遭遇歲月摧殘埋沒樹林,
加灣社區營造協會負責人高維寧於2015年帶著族人重整加灣祠,
藉著申請原民會部落活力計畫經費,
刻苦重現過去部落耆老的生活樣貌。






花蓮神社近六十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新城神社及玉里神社,
但在原民部落中,加灣神社殘跡因還保有鳥居、拜殿及本殿
基壇、石砌擋土牆等,





可說是保存最完整的神社,
有其重現及保存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