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院廳舍,原稱台北州廳舍或台北州廳,
是一棟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的衙署建築,於日治時期為行政區劃
台北州的行政中心,目前登錄為國定古蹟。

臺北的辦公官署始於清領時期,光緒元年(1876) 將原臺灣府所轄
大甲溪以北添設臺北府,建府署於三板橋莊莿仔埒,即今館前路西側。
日治初期,於臺灣北部成立「台北縣」,其廳舍即原臺北府署;




1901年,改行二十廳制,
「台北縣」改稱「台北廳」,廳舍不變。
但1912~1915年,另建新廳舍於「三線道路」東側。




按「三線道路」為臺北城牆拆除後之遺址,
再加上護城河填平所形成的道路,
即今之中山南路(東)、愛國西路(南)、
中華路(西)、忠孝西路(北)。




1920年,臺灣實施五州制(即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
臺北州下轄臺北、基隆、宜蘭三市與九郡(即七星、淡水、基隆、
宜蘭、羅東、蘇澳、文山、海珊、新莊),郡下設十二街,二十五庄。
臺北州廳是臺北州之最高行政官署,
沿用原有之臺北廳舍,並加以擴建為州廳舍。




廳舍地點的考量因素很多,在緊臨東「三線道路」有七塊規畫好的
街廓可以選擇,最終選中樺山町這塊土地的緣由是距離舊廳舍最近,
並且位於重要街角之處。




當時西式建築對於位置特具用心,其大多座落於重要的街角,
如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中央研究所(今教育部址)、臺中州廳舍、
臺南州廳舍、專賣局(今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等,
如此可以塑造都市景觀,也可突顯建築物形式。





該處位於「三線道路」勅使街與基隆街的交叉點;
勅使街寬十五公尺,為通往台灣神社之通道,
後來也拓寬至四十公尺;此十字路口往東,有一規畫道路,
同樣寬十五公尺,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實為設置北臺灣治理機關的最佳地點。










「台北廳」新廳舍興建時是在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任職期間,即是1906至1915年間,佐久間總督新官上任辭行前,
明治天皇要求做好兩件事,一是充實食糧,一是使全臺同沐恩澤。
他任內致力產業的發展與提升,被稱為產業總督;






更大力推行新建廳舍、公署、學校、醫院、宿舍等,
大型建築如總督府廳舍,預定工程費二百五十萬元,
總坪數二千餘坪,五層的摩天大樓;
中型的如中央研究所,小型者如學校的校舍、職員宿舍等,
「台北廳」廳舍也是在其任內決定興築的,
以其規模大小及工程經費而言,屬於中型建築。
戰後曾先改為省政府衛生處及教育廳使用,
後又改為監察院之用迄今。
廳舍面對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平面成曲尺形。




初建時只有中央入口及兩翼的局部,至1925年之後才陸續增建。
近年又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樓,採仿古形式,外觀上頗為協調。
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家森山松之助,
他自1907年抵臺,擔任許多公共建築之設計。


監察院中央圓頂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四周設有許多小窗戶,做為通氣之用。
正門入口處圓弧門廊與西洋柱飾,左右兩旁設有衛塔,呈現混合風格。
兩翼屋頂複折式風格,屋頂閣樓內利用多組木桁架支撐,
左右兩旁衛塔,值得注意的是它使用所謂的破風山頭,使細節較富變化。


兩翼的屋頂則為曼薩爾式,有兩種坡度,
閣樓內有許多組木桁架支撐,皆為初建時原物,
顯示了1910年代臺灣近代建築的屋架特色。
馬薩式屋頂盛行於十九世紀中葉,
拿破崙三世在巴黎重建大型公共建築時廣為採用,
一時蔚為風尚,屋頂呈兩段傾斜,上半段斜度較下半段平緩,
內由多組木衍屋架支撐,木料來自日本的柳杉,
其間設有貓道,便於檢視維修。


破風山牆又稱破山頭。刻意在三角形山牆的中間處破空,
造成視覺上的動感,及繁複的裝飾效果。
形如勳章的浮雕壁飾,是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中常見的牆面裝飾物,
勳章壁飾牆面呈橢圓形,中間橢圓突起,四周繞以花草紋飾.
其形又似鮑魚,而有鮑魚勳章的俗稱。
圓窗圓窗置於門廊的兩側,加上誇張的拱頂石造型和花草紋飾,
以石塊的原始粗獷來強調建築的穩重感,增加壁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