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壁山原名為「龜鱉山」,
後因「龜壁」兩個字聽起來不美,
因而改名為「奎壁」。

赤嶼與奎壁山隔海相望。
退潮時,赤嶼會有一條隱形的小徑與澎湖本島連接;
漲潮時,這條小徑又被海水無情切割,
斷了赤嶼與本島的連接。


隨著潮汐漲落之間出現的小路,情節有如摩西分海。
特殊的潮汐景象吸引了許多遊客
前來朝聖這有趣的自然風貌。





奎壁山地名由來有一傳說,先民來龜鼊港(現南寮村附近)
定居築寮後,當時北方的龜虌嶼山麓已有住民,聚落座東北(奎璧山)
朝西南(龜鼊港澳),絕大多數寮舍皆背山面水,
以避東北季風之害,為便於區隔,
所以有「南」、「北」寮之稱。


據聞先民自大陸河南逐漸經閩南、再由金門移民澎湖,
明永曆十五年(1661)春在「龜港」落戶,以半漁半農為業。

「龜鼊」閩南話是指「龜」,
「龜鼊嶼」(早期利用退潮時和陸地「澳仔頭」相通,現已成為陸連島。
從赤嶼或東方海域遙望很像海龜向前在移動,先民即以龜鼊為名。)
是澎湖群島最早的地名。




奎壁山俗稱「龜鼊山」,傳說是因為奎壁山下有許多龜鼊(即烏龜),
因而得名東側則有一條岩脈,貫穿於海蝕平台上,奎壁山下東側沿岸,
與無人小島「赤嶼」之間,在退潮時會裸露出S形礫石步道,



約300公尺長,其底岩為火山集塊岩與凝灰岩,
質地比起珊瑚礁堅硬許多,是典型的陸連島。
其奇景取其為摩西分海……



欲拜訪赤嶼及奎壁山的朋友記得先上網查潮汐資訊表,
做好功課才能體驗到摩西分海的秘密小徑之樂趣。



造訪是日,因天候不佳,風浪偏大;
並未開放遊客可涉水前往赤嶼。
因而無緣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