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里城(スイグシク Suigusiku)是位於沖繩島內南部,

那霸市以東一座琉球式城堡,建造於13世紀末至14世紀之間,

從15世紀至19世紀是琉球國都城和王宮的所在地,

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2000年由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

首里城確切創建年代尚未可考。根據近年考古發掘推定,

在三山時代(11世紀 – 14世紀),首里曾是中山王國(首里按司)

都城所在地。

1426年首里按司尚巴志統一三山、建立琉球國後,以首里城成為王城。

第二尚氏王朝亦以此為都城,國王尚真曾對首里城加以擴建。

此後450餘年間,首里城一直是琉球的都城所在,

也是琉球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的中心。

據史書記載,首里城曾數度被焚毀和重建……

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後,曾一度將首里城

改為熊本鎮台沖繩分遣隊的兵營。

1923年首里市議會曾通過拆除首里城正殿的決議,

但因伊東忠太、鎌倉芳太郎在文部省交涉,方才被保留下來。

後於1925年將首里城定為國寶級文物。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陸軍第32軍在首里城地下挖掘坑道

設置指揮所,導致該城在1945年3月的沖繩戰役中被美國海軍

飛機及戰艦多次轟擊。

1945年3月29日,美國海軍「密西西比」號戰艦開火炮轟首里城,

使其完全摧毀,為首里城第四次毀壞。

首里城址在二戰結束後曾被用作琉球大學的校址。

1958年,守禮門重建。1992年開始主體建築復原工作。

2000年首里城跡(不含修復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至首里城,首先經過第一道中山門(又稱「國門」,1908年被毀壞),

之後為中國風格的牌樓式建築守禮門,建造年代比中山門晚約100年,

建於第二尚氏王朝國王尚清在位時期。

門上的牌匾題額為「守禮之邦」。

里城結構複雜,大致可分為外廓和內廓兩部分。

外廓有歡會門、繼世門、久慶門、栧門等四座城門,

內廓有瑞泉門、漏刻門、廣福門、左掖門、右掖門、

淑順門、美福門、白銀門等多座城門。

瑞泉門內有龍樋(泉水名),有「中山第一甘露」石碑,

以及中國使臣所書「中山第一」、「雲根石髄」、「陽穀靈源」、

「活潑潑地」、「源遠流長」、「飛泉漱玉」、「靈脈流芬」

等七塊碑刻。

瑞泉門之內為漏刻門,有日晷、漏刻、報時鼓及「萬國津梁」鍾。

漏刻門內為木結構的廣福門(中御門)和下之御庭。

下之御庭南為「京之內」,被視為首里城的發祥地。

首里城正殿是琉球最大的建築物,有三層,

寬29公尺,進深17公尺,高約16公尺,十一間七進,

前面有五間一進的抱廈,重檐歇山頂中央為唐破風。

值得一提的是,首里城正殿方向向西。

除了首里城南北有山、風向常年為東西向流通的原因外,

另一個原因是琉球的宗主國—中國在琉球的西面,

所以採取正殿向西的方式

來表現自己「事大」的誠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