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寺的創立者是德川家光,
由第一任住持天海在1625年所建造。
因為在寬永年間開始建造,所以被稱為寬永寺,
寬永寺也是德川家的菩提寺之一。

為了和鎮守京都的比叡山呼應,山號稱為「東叡山」。
寬永寺的第一任住持是「南光坊天海」,第三任開始則由親王
擔任,所以可見勢力、預算、權傾一時,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達到極盛,
寺域面積廣有上野恩賜公園的兩倍大。


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在1867年大政奉還,
1868年新政府軍(倒幕派)和舊幕府軍之間爆發戊辰戰爭,
幕府軍軍組成的彰義隊集結在寬永寺與新政府軍對抗,造成
大部分寺廟建築都燒成灰燼,僅存清水觀音堂、
東照宮、五重塔、上野大佛殿等。







鳥取藩池田是池田家的一個分支,池田家是備前國岡山藩的藩主,
但由於他是池田照正和德川家康的次女池田忠雄(池田忠勝/備前國
岡山藩第二代藩主)所生,因此被認為是獨立於岡山家族的國大名,
雖然是外國大名,但被賦予了松平姓氏和葵紋章,
擁有與母藩相當的家族地位。



自江戶時代起,藩主是池田氏。初時只有6萬石,
1615年長幸轉封至松山藩。
由池田宗家池田光政管理,石高加增至32萬。
1632年備中國岡山藩主池田忠雄逝世,繼承人池田光仲年幼,
移封到鳥取藩,石高增至32萬5千石。







幕末時,第十二代藩主慶德是德川慶喜的實弟,
藩內兩派的對立愈加激烈,文久3年(1863)京都本圀寺發生了
尊王派藩士殺害親幕派重臣的暗殺事件。







然而,慶應4年(1868)的鳥羽伏見之戰及之後的戊辰戰爭中
卻加入了新政府軍。
1871年因廢藩置縣成為鳥取縣,曾一度成為島根縣的一部份,
1881年正式脫離成為鳥取縣。


這門本市鳥取藩的大名領主池田家族在江戶(東京)住所的大門。
最初建於丸之內地區,丸の内大名小路處。(今中央區丸之內國際大廈)
江戶幕府崩潰后,建在幕府封地上的大名宅邸被明治政府沒收,
池田宅基地所在的地區似乎已經變成了軍營和閱兵場。




然後,在明治 23 年,丸之內周圍的當前區域被賣給了三菱財閥,
這片土地將由三菱開發。
於是1892年搬遷到高輪台町,作為常宮御殿的表門。
隨後,常宮御殿曾被大正時期的皇太子昭和天皇用作東宮御所之用,
之後並成為昭和時期的高松御所住所。
遂被轉移到高松宮家,





1954年3月在今東京國立博物館現址進行修復和重組。
風格和施工方法表明它最初建於江戶時代(1603-1868 ),
但確切日期仍然未知。


以四坡山牆屋頂和帶有駁船板山牆的雙崗亭為特色,
這是大名住宅大門的一個非常正式的例子。
1951年9月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