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

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

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得名,

戰後與上、下奎府町合併為建成區。

其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

建成區為臺灣臺北市已整併的行政區之一,區名取自「建成町」。

位於臺北市西側舊市區之市中心,

為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

也是當時臺北市政府之所在。

1990年裁撤併入大同區。

此區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奇武卒社生活散居的地方,

自從劉銘傳鐵路的南北路線在此交會,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開通,

台灣人與日本人的生活圈在此重疊,

有台灣人的學校、廟宇,也有日本人的學校、工廠,

稱做建成町、上下奎府町,

後來1929年後車站的設立,

人們開始搭火車來參加大稻埕城隍廟祭典或是做買賣;

戰後人們更是搭火車來台北打拼,他們在後車站旅社暫居,

在職業介紹所找工作,還有萬國百貨公司與幾間戲院,

當然,搭火車回老家也從後車站;

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建成區從此走入歷史。

今日雖已不見建成區的名字,

但商圈的產業型態及部份老屋被保留下來,

識貨的人都會到此批貨,塑膠瓶罐袋桶、五金材料機具、

玩具文具包裝、皮件飾品包包等,在後車頭商圈都找得到;

因交通位置便利,仍有許多老旅社與新旅館,各有特色;

建成小學校一度成為市政府而被保留下來,

現在是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萬國百貨與魚市場建築仍在,

只是多數人路過而不知,

最可惜的是圓環、老戲院們跟煙草工廠、醬油工廠都拆了。

回到日治時期的台北市街圖,在裏臺北驛出現之前,

後站空間就已作為製冰會社和專賣局菸草工場使用,

製冰會社的空間大致在今日廣德利停車場位置,

而專賣局菸草工場位於京站和博美館的豪宅內,

該豪宅內的菸草工廠的「原專賣局臺北後站倉庫」

早期是臺汽客運總站使用的空間,

現已拆除之並在豪宅蓋完後再予重建。

早年時期,後站商圈曾是國內外知名的百貨批發集散地,

如今這塊繁華熱鬧街廓變身為創意材料的批發零售店。

後站商圈的範圍到底多廣呢?

通常會以重慶北路一段、承德路一段、長安西路、

華陰街、太原路作為界線,但是從產業面來看,五金、零件等

批方商更擴及到寧夏路和日新國小。

從建成區延伸到大稻埕一帶

是台北市最有老味道的地方,

也可以說是最有日本味的地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