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眾多登山步道之中,有一條同禮步道,
大同大禮被稱為雲端上的桃花源,遺世的秘境部落,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唯一仍有原住民居住的部落。

步道沿陡峭山壁而上,沿途有階梯、解說牌示,
步道大多穿梭於林木蓊鬱的低海拔闊葉林,
至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單程約3小時,









部落仍有部分居民居住於此,
種植桂竹林、蕗蕎…等農作物,
可見種植蔬果的田野風情,
沿途蟲鳴鳥叫不絕,幸運時還可遇見
松鼠、臺灣獼猴…等野生動物。






沿途高點處可看清水斷崖段的壯麗太平洋海岸,
也會經過索道口或早期伐木的大型機具遺留路旁,
終點大禮部落教堂視野遼闊是必到訪的景點。




大禮部落海拔915公尺,
太魯閣人舊稱「Xoxos」,分為上、下兩部落。
上部落在原大禮派出所上方高地,民國68年,居民移居山下,
部分居民仍常回到原部落從事農耕。






大禮與大同部落,為太魯閣泰雅族原住民保留地,
座落在砂卡礑溪溪谷與清水大山之間的平緩台地上,
由於部落並無公路可達,
大禮大同步道成為部落對外聯絡的唯一道路,




偶而可見流籠頭輸送村民的物資,
其餘端賴雙腳循山徑徒步而上,
在原始山林中,只有滿天星斗及山巒美景相伴,
享受遠離塵囂、反璞歸真的生活,
是個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







得卡倫步道 扶搖直上的木板階梯 大禮大同步道的第一部分,
是全長約1.3公里的得卡倫步道,以初到臺地的得卡倫部落為名,
是「楓香」的意思。






蓊鬱蒼勁的樹林環繞著木階步道兩側,
一開始便以扶搖直上的姿態挑戰遊客的體力和腳力,
沿階設立的欄杆讓人可以攀附緩步行走;








在山坳或適合觀景之處,設立不少休憩平臺及解說牌,
體力不佳的人不妨多從高點俯瞰對岸的富世村及新城山,
立霧溪迂緩注入太平洋之後,開闊的視野映入眼前,
迎著從海口吹拂而來的涼風,
冷卻了攀爬流下的汗水,也鬆懈了一身世俗煩憂。







得卡倫步道上到最高點,再往下穿過一片桂竹林後便與
大禮步道相接,接上大禮步道後,往上可直通大禮,往下
則可下到蘇花公路。




這個路段已非平坦的階梯步道,
一路「之」字形陡下,是太魯閣族人到大禮大同的主要路徑。
途中一處腹地較寬,有一棵青剛櫟,太魯閣族人路過總會在此停歇,
目前設有小型休憩平台。


得卡倫步道上至岔口接大禮步道往下近出口處,
綠色大水管旁的大水池,是立霧水力發電廠的沈沙池。
引自溪畔水壩,經由水道及水管集中至此的立霧溪水先在此
沈沙攔污並減緩水流後,再將水送至發電廠發電。

這座沈沙池,長31公尺、寬12公尺,
下接地面式壓力鋼管兩支,在電廠內與水輪機相接,
有效落差118公尺,藉由落差及水流的力量
推動水輪機發電。

步道主要是木棧階梯,路況佳但坡度較陡一路直上,
長長的階梯有如天梯一般,短短1.3公里需爬升300公尺,
真的會讓人香汗淋漓。
還好此行是由上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