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
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
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
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
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
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
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
並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為基隆。

進入日治時期,日本將基隆建設為臺灣與日本內地的轉運樞紐,
並從1899年開始到1935年進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
基隆成為一座軍、商、漁三用途的港埠,
也是臺灣日治時代的第一大港。

另一方面,由於周邊地區的礦業在日本的積極開發下逐漸發達,
基隆也成為了臺灣礦產主要的輸出港口。
港口貿易加上礦業的興盛,奠定基隆今日的都市基礎。
日本人還實施「市區改正」,
大幅重劃市區街廓,並積極整治市內河川。

1920年,臺北州基隆郡設立,並另劃市區部分設置基隆街。
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基隆市,為臺北州轄下的州轄市,
乃基隆建市之始。
1940年,基隆市計有9.5萬人,
僅次於臺北市32.8萬、臺南市14萬、高雄市12.7萬,
為臺灣第四大城。

基隆街為日治時期中期(1903-1924)存在之行政區,
在1903年隸屬基隆廳,1909年隸屬臺北廳,
1920年隸屬臺北州基隆郡,並在1924年10月升格為基隆市,
成為台北州之州轄市,
此後便維持此態直至日治時期結束。

基隆廳在1903年11月1日實施街庄整併,
將基隆港周邊的街庄合併為「基隆街」,
其下設有的17個土名:
仔藔、新店、後井仔、媽祖宮口、和興頭、崁仔頂、暗街仔、
福德、玉田、新興、草店尾、石牌、義重橋、哨船頭、鼻仔頭街、
二沙灣、三沙灣;

此時的基隆街範圍
僅有現在的部分仁愛區、中正區。
目前在基隆市區內保存的街屋,
大致都集中在此一區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