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頭鄉為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舊濁水溪流經該鄉與北斗、田尾鄉界。
因位在沖積扇上之本鄉農田灌溉不易,故以前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
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而當地位於此大埤之頭,
故稱之為埤頭。

據史料記載清代早期遍地荒野,而平埔原住民巴布薩族人部落曾居住
本鄉如番仔埔等地,後因閩、客逐漸來台落腳墾荒而有漸有聚落形成。

早期一些村名由來,本鄉從最早有史載可考資料,可知清朝早期
仍遍地荒野,原住民巴布薩平埔族人部落曾居住本鄉,如番仔埔,
又依漢來本鄉開墾落腳環境形成本鄉很多村落、部落名稱由來,
如沙崙頭、周厝崙、崙仔腳,竹圍,牛稠仔、十三甲、十戶、
四戶、六戶、三塊厝、大湖厝、水菜籃、公館等等。

崙仔為今崙子、永豐二村。
崙仔昔稱公館崙或崙仔腳、北側連周厝,往昔一帶為沙丘廣佈之地。
舊大字崙並包括崙仔聚落南方約一里處之「十三甲」,即今之永豐村,
因墾成面積約十三甲,故永豐村又稱為十三甲。

永豐社區位於埤頭鄉西偏北之處,從高速公路埤頭交流道下僅十分鐘車程,
交通便利,社區地勢平坦,主要聚落分布東西路兩旁,呈長方形社區,東西
綿延約2.2公里。

因面積十三甲,故又稱為十三甲,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豐富的
人文資源,是一個地理環境優越的地方。

永豐村因日治時期「豊」字作為日文漢字之用,沿用迄今。
後「永豊村」經該村村民大會提案於110年5月13日投票表決通過
將「豊」變更為「豐」,又於110年9月22日經鄉民代表會審議通過,
陳送彰化縣政府於110年10月18日核准變更村名為「永豐村」
並於111年1月1日起公告實施。

聚落中有棟日式老宅頗為特別;
平面為長方形,中間凸出一塔樓,為背心式屋架,
建築兩側亦為背心式,且有重簷屋頂。
相當特別的是,塔樓設有半戶外玄關空間,
上方還有兩座小拱窗與一個十字架。

據傳屋主為當地教會創辦人之一,
根據網友回應此宅為其阿公所有,早期確實作為教徒聚會之所。
重簷的屋頂,上端屋架為起居的室內空間,
下段的屋架為半戶外簷廊,整體造型相當突出且特別……

可惜,外埕鐵門關閉,無法親近,
也無法得知老宅進一步的訊息。
當地以陳姓居多,姑且名之為陳家古厝。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