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為南彰化最大的城市,三百多年前即有漢人移居拓墾,
雍正八年(1730)已有「員林仔庄」漢人聚落,乾隆十二年(1747)出現
「員林子街」,逐步發展為交通、防汛要地。

日治時期為員林郡治所在地,因位居交通要道,工商業發達,
吸引許多外來人口。

中央里東邊與大饒、大明里為鄰,西鄰埔心鄉,
南接永靖、社頭兩鄉,北為溝皂里。

本里昔日為一方水田,經先人篳路藍縷開拓墾值。
舊稱台中州員林郡田中央保,後才將田字去除,而有今中央里之稱。


居民以張姓為多,源出姬性,以清河為郡號,
自張永如公以來,以有義堂為號,約佔本里人口數百分之八十,
其他較多之姓氏有陳姓、黃姓。

清代移居員林地區的饒平張姓為主要對象,包括坑邊、葵坑、馬崗三派。
三派張姓祖先來臺時間不同,最早可溯自康熙年間,最晚至晚清時期,
派下目前主要分佈於員林、埔心和永靖交界地帶。

坑邊派張姓,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上饒鄉坑邊村的移民,
該姓奉張盛德(1306-1377)為肇基始祖。
族譜記載張盛德原居廣東大埔南山黃竹塘,與妻羅氏生下始興、吒儕、
開昌、開興四子,子孫分創大埔南山、饒平馬崗、葵坑等地。

元末明初,張盛德從黃竹塘遷居饒平縣烏石鄉,繼娶劉氏為妻,
生衍昌、繼旺(創垂)、啟盛、名卿四子,分別創立上饒烏石、康濱、壩上,
浮濱洋尾等支派。

員林地區坑邊派張姓隸屬張繼旺派下,
第四世區分張開盛(1479-1519)和張端肅(1481-?)兩大房系,
前者員林地區稱坑邊大房,後者員林地區稱坑邊二房。

坑邊大房張姓,清初即有許多族人拓墾員林火燒庄(今大饒里和大明里)。
康熙末葉,坑邊派十世張子華(剛直)、張永(應)和、十一世張文敞、張友經(剛儉)
等,一同拓墾火燒庄。

後來張子華返回大陸原鄉,至其孫張希遠、張希強時才又到火燒庄發展。
目前張子華、張文敞、張友經後裔,主要分佈於大饒里內各角頭。

張永和來臺後定居埔心鄉瓦南村,以耕農為業,開墾壹甲貳分土地。
長子良者隨後護送母親來臺團聚,並協助耕作,但因與父親發生口角,
遂移往員林大饒里石苟埤圳。

傳言張良者意外獲得一筆財富,購買104 甲農地,
並將部份土地贈送為公業。張良者傳有宗龍、宗鳳、宗虎、宗海四大房。

至於張永和第三子海業(文藏),則往在員林田中央(中央里)發展,
派傳宗斟、宗軍、宗挑、宗劍、宗戟五大房。
目前張永和派下族人,分佈於員林大饒里、溝皂里、中央里,
及埔心瓦南、瓦北村。

張應(永)和自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瓜園社保溪坑邊村入墾此地,
族裔於1902年資建張氏家廟《有義堂》。其沿革:
我張氏族人約於第十世祖,清康熙末年陸續渡臺定居,族人延綿甚眾:
主要分佈於今員林鎮大饒里、溝皂里、中央里及埔心鄉瓦南、北村一帶。
始祖來自大陸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坑《溪》邊鄉風度堂。
歷代人才輩出,對員林地區之開發貢獻良多。

唯為族親尋根溯源,慎終追遠和睦族群彰顯我張氏祖德,俾子孫繼志,
供派下各源流有所憑祭,遂由第十六世裔孫張紹乾發起建立祠堂之計劃,
乃召集第四世祖開盛公派下張大三公、張溫恭公各管理協議興建事宜,
經與會者全部同意並議決由張紹乾任董事,
擇定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春動土興建,至同年秋落成,
分堂號為有義堂,祠貌堂皇,美侖美奐。

此間張家古厝位於田中央南郊,應屬張永和三房派下。

三合院古厝正身有著大型的山牆,上方泥塑極為精緻繁複…….

可惜,此宅幾乎不見任何田調資料。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