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東勢里在未開發前為舊濁水溪流域改道後之河床,遍地砂礫,
土質貧脊,又缺乏灌溉水源,故先民謀生困難,開發較晚。
清朝末年葉先有葉倡者首先遷入墾殖,未幾因缺乏水源無法拓墾
即遷去周厝崙(今埤頭境內)。

其後復有大肚土角堀人士陳水成來墾;海豐崙竹仔腳文姓者亦相繼
遷入定居,其後因有埔仔陳天長等積極引水灌溉,後因缺水問題得以解決,
其他姓氏始陸續遷入而逐漸聚成村落,又因陳家在庄西開設糖廓產製黑糖,
東勢庄曾繁榮一時。




或謂東勢因位於二林正東方之最邊陲地帶,故稱為「東勢庄」,
然是否屬實,已無可考。



在一百多年前的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著「入贅」的婚姻模式,
尤其常見於平埔族與和移墾的漢人的通婚。
而「入贅」的婚姻約定依各地習俗各有不同。
而「入夫」並不改姓或冠妻姓,其中第一個兒子從母姓,
其餘的子女則從父姓,昔日民間俗稱為「抽豬母稅」。



二林鎮東勢里的「陳梓成古厝」 即可見傳統「入贅」風俗;
陳梓成於清光緒年間自大肚移墾二林東勢砂埔地,入贅馮氏,
其後代從母姓者(馮)居右護龍,從父姓者(陳)居左護龍,
所以出現正廳「穎川堂」陳姓的堂號,其後世子孫中有姓「馮」的現象。







陳梓成以開設糖廓製黑糖發跡,日治時期曾任保正(村長)、
二林庄協議員、擁地百餘甲,雄據一方。




其子陳勳於大正八年(1919)設花生油工廠,擴大為農場經營,
任明治製糖會社溪湖糖廠原料委員,
戰後曾當選第一、二、三彰化縣縣議員,熱心公益,政商活躍。
但左側護龍陳姓一房後世散居各地,
之前管理「陳梓成古厝」為馮姓後代。






「陳梓成古厝」建成於昭和2年(1927),正廳前遺留昔日增建三層
洋樓的橫樑、樓梯殘跡,據說日治末期,二次大戰洋樓影響日軍竹糖機場
起降而遭拆除,另一種說法是遭美軍空襲損毀。
但從現場毀損的橫樑跨距與柱徑高度,
可以想像三層洋樓的宏偉模樣。






陳梓成古厝院埕遼闊,十足傳統莊稼大戶的氣勢。
左右護龍各以不同西式山牆裝飾,引人注目。
中央設內凹環抱式的洗石子院門,呈現Art Deco樣式,
傳統三合院充滿閩洋融合風格。


院埕內設置八角花台,院內前方有兩座銅像基座,
原為置放陳梓成夫婦的銅像,二戰期間因日軍冶鍊軍需,
遭日人強行拆除。





左外側原有水塔設置,目前僅存造形設計巧妙「水道水」的洗手台,
這些都是昔日地方仕紳富豪必備的生活設施。




古厝正廳為七開間面寬,簷廊為疊斗式木構,左右明間廊柱採洗石子
裝飾,柱頭仿科林斯柱式,簡化芼莨葉形式。柱身設長條橢圓溝槽,有強化
柱身概念。柱基則採金瓜造型設計,隱喻多子多孫。

而次間則以磚砌拱門,豐富簷廊變化。
簷廊步通有獅座雕飾、員光採透雕,簷拱下有精美垂花、
倒爬獅精美木雕,而倒爬獅攀附在斗拱與立柱間並不多見,
頗具巧思。




正廳採三關六開門,木格門扇鑲坎玻璃,
以「菊花」、「牡丹」浮雕,精緻典雅。
門額上懸「穎川堂」額匾為昭和3年(1928)新居落成時親友賀匾。
正廳為穿斗式屋架,板壁可見保存完好精湛嚴謹的彩繪,部分為鹿港
郭新林(1898-1973)的遺作。


由於鹿港郭氏家族(郭友梅)後世均從事彩繪者多,
作品散佈在彰化、雲林、南投各鄉鎮的傳統民居中,
為常見的彩繪匠師。
有故事的陳梓成宅在2022年6月24日的彰化縣文資審議,
遭判不具文化價值,在當年8月初灰飛煙滅。